发布时间:2023-10-13 14:06:41 浏览: 次
在大谈素质教育、发展幼儿个性的今天,如何寻求到一种符合幼儿生理、心理发展水平,培养个性化幼儿的教育模式成了幼教界刻不容缓的一件大事。本园贯彻新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精神,尝试在园内进行了小班化区域活动课程模式的研究。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获得了粗浅的认识。本文试从小班化区域活动课程模式构建的背景、理论来源、实施策略、我们的思考四个方面加以论述,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给幼教同仁些许启示.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要满足幼儿多方面发展的需要”而且要为“所有在园幼儿的健康成长服务”,“使每个孩子都能得到发展”,这完全体现了幼儿发展的全面观。它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含义:首先,对幼儿个体而言,应当培养的是一个和谐发展的完整儿童,而不是忽视孩子的多种需要;其次,对幼儿整体而言,教育是面向全体的,而不是面向少数资优儿童,并且不能只抓大多数中等水平的儿童,而要面向每一个包括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再次,应更多涉及到运用集体教学的个别化教学去发现发展的可能性和差异性的问题。为此,我们必须“关注个别差异、个体需要,保证促进每一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在我们用《纲要》的精神审视幼儿园教育现状后,发现了原来习以为常的一些模式和做法的弊端。例如在时间的安排上死板、缺乏灵活性,幼儿缺乏自由活动与小组活动的时间,缺少对时间的选择权;在教育内容上,来源往往只停留在教本和即定的教材上,缺乏与幼儿经验、生活与兴趣的联系;在组织形式上,注重集体教学活动而相对忽视幼儿自主选择的自由活动。在这样的形式下,我们必须改变这种教育现状,对现有的教育模式进行改革。于是,小班化区域活动课程模式呼之欲出。
发展得不到充分的重视。从80年代末特别是90年代以来,个性化发展受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成了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重要趋势。因为个性是创造的基础,是实施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最重要因素。幼儿期,孩子的心理、生理在不断的发育、发展,幼儿园的活动应促幼儿身体、心理、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全面发展。然而,幼儿的心理、生理发展水平和个体差异又决定了对幼儿的教育模式的探索和改革,那种灌输式、强迫式和整齐划一的教育方法无法实现我们的教育目的,更不可能促进孩子的发展。所以我们必须寻求一种自然的,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能满足不同幼儿富有个性、不同需求的教育模式,使每个孩子在享受快乐童年的同时身心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小班化区域活动需要顺应幼儿的个性化发展需要,是幼儿自主活动的一种形式,也是幼儿个性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期望通过小班化区域活动课程模式的构建提升幼儿的“最近发展区”。
小班化教育是在小班(指班额)教育的基础上演绎而来的。小班,指教育组织的一种空间形式,其基本内涵是指较少容量的班级儿童数量。小班教育则指随着班级人数减少后,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方式。小班化教育与小班教育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却有着本质上的差异。小班化教育是教学论范围内的一种教育模式的概念,具体指在某种教育价值判断支配下,教育活动形成一定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教育过程,带有普遍意义的教育模式。小班化教育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①主体性教育特征。追求的是始终将幼儿置于主体的位置,一切以儿童的主体性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重视儿童的需求及发展潜能。通过创设适宜的环境,引导儿童积极参与活动,自主学习、主动发展。
②个别化教育特征。人的发展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由各方面特征以不同形式联系而组成的完整体系。但人有时一个独立的个体,有着不同的特质和个性,这就是众所周知的个别差异。成功的教育必须正规儿童的差异,教育者以不同的教育内容、灵活高效的教育形式与方法为每个儿童的发展提供机会,使教育与儿童正在出现的心智能力相匹配。小班化教育具有个别化的特征,它是相对模式化、统一化、静听式教育而言的,是一种注重儿童个别差异,根据儿童发展水平与需要,寻求其最近发展区、创造条件让每个幼儿进步的教育机制。小班化教育由于班级人数的减少,教师有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去关注儿童,了解、研究教育对象,为其制定不同于他人的教育策略,让每个儿童在适合自己的环境中,在各自的起点上进步,从而真正落实因人而异的个别化教育。
③保教合一的特征。小班化教育既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与优化组合教育资源,又可以使儿童在活动中密度、强度、效度获得大幅度的提高。同时,时间与空间的利用率和效益也同步提升。这就使儿童不但扩大了活动的范围,并且获得更多的作为活动主角的机会。又由于班级人数的减少,教师有条件做到“面向全体儿童”,对每一位幼儿实施“等距离教育”,让教师的“阳光”普照到每一个孩子的身上。避免了过去教育中教师容易“重视两头,忽略中间”的倾向,保障了每个教育对象受优质教育的权利。
新时期教育体系中提出了区域活动这一内容后,我们发现,这是一个让幼儿获得知识的教育场所,更是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多方面自我能力提高的契机。所谓区域活动,是在指定范围,幼儿自由选择活动内容并在其中巩固以往所学知识,感知新知识的一种新型教育形式。在区域活动中,幼儿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区域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吸引了幼儿极大的兴趣。有的孩子自己感兴趣的区域探究一个小时,因为科学区里会变的颜色,有趣的磁铁,线筒电话,橡皮琴等深深吸引了他们,而这个区域的设置,不仅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同时也给他们提供了一个探索一些简单科学原理、现象的机会,使许多浅显易懂的道理都会在玩中获得。区域活动应具备以下几个基本条件:
④要有较健全的幼儿活动观察记录,以便教师总结、发现问题,及时改进和提高。
“最近发展区”是由前苏联的教育专家维果茨基提出的,他的研究表明,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能起到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但需要确定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水平,另一种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的完成任务,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却能够完成这些任务”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把握最近发展区能加速儿童各方面的发展。
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即是寻找到孩子的最近发展区,创设富有探究性的环境条件,让孩子“跳一跳就能摘到苹果”,可见环境极其重要。而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也提到:“尽管大多数人具有完整的智能光谱,但每个人也显示出独特的认知特征”,“大部分人只在某个特定的领域展现创意”,因此,为孩子创设一个“聪明的环境”至关重要。而小班化区域活动课程模式的构建正是力谋一个“聪明的环境”,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挖掘自身的潜能而高效的学习。
动去完成。因此,活动区域的创设不仅仅是多增设一个区,而更重要的是创设能鼓励幼儿自由选择、便于操作、大胆探索的环境,更好地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活动区域的设置要体现这一目标,在观察了解幼儿的基础上力求使区域活动的内容、材料紧紧围绕这一目标,并根据这一目标决定活动区域的种类。这要求教师既要对各类活动区域的功能有清楚的认识,也要准确了解本班幼儿的兴趣、水平和需要。教师应放手让孩子们大胆地去参加区域活动,去布置活动的场所,并且逐渐把集体活动内容融入到区域活动中,使他们在区域同伴之间共同学习、共同操作、共同探索,从而得到发展,得到提高。另外教师应开动脑筋,采取多种形式,真正发挥区域活动的实效性,让各区域都“活”起来。多观察了解幼儿区域活动的情况,了解孩子们喜欢玩什么,不喜欢玩什么,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引导孩子主动参与各区角的活动。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一个被动的观察者无法得到知识,必须通过在分析种种活动中自行挖掘或建立知识,幼儿的主动活动与教师根据目标精心设计的丰富多彩的活动环境及投放的材料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可见,区域活动中材料的投放是决定幼儿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它直接影响着幼儿的兴趣,使幼儿在玩耍中巩固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增强学习的效果。
所谓的形似性是指材料的形状相似,颜色相似,大小相似,特征相似。比如:动物拼图、小抓手、找影子,动物拼图四种特征都相似,是将一动物和背景划分成有规律的9块或12块,幼儿刚拿到材料时先观察的不是动物的外形特征、颜色,而注意的是图块上的一个个小孔,他们往往拿起图块先一次次试孔,发现不对再换一块,直至改图块放入小孔正合适为止。而小抓手和找影子,它是形状、颜色相似,幼儿是根据外形轮廓与该物配对,拿到材料,对大小相差较大的材料幼儿能较快找对,而对大小、形状相似幼儿要将图拿过去放在影子上,仔细地观察,发现轮廓不对再换,就这样反复地尝试后才能获得成功。经过一段时间的试误,幼儿不再出现反复现象,而是运用目测、思考,一次成功,这时幼儿的探究行为渐渐内化到内部行为了。这些材料的操作主要运用了视觉辨别能力,在观察中我们发现大小、颜色、形状、特征相似的材料,要求幼儿辨别的时间越长,需要幼儿进行探究的时间也就越长。
这里的隐秘性指的是外形是幼儿很感兴趣的或新奇的材料,而内在的物质则是孩子一下子看不见、看不见却听得到,看不见却摸得到的,往往与孩子的生活经验不相一致的材料。比如:请你听一听、闻一闻,当孩子看见一只只八宝粥的罐子时,他们以为是八宝粥就想去拿,这时里面传出了响声,幼儿就会去摇一摇、听一听,甚至会想办法打开罐头去看一看。这些材料的操作,主要需要幼儿运用触觉,嗅觉和听觉辨别能力,对于幼儿来说,这些材料特别能激起幼儿想要知道里面有什么东西的欲望,但活动的规则又是不能用眼睛看,在这样的欲望下,幼儿就要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去尝试、去了解。
活动区材料的可选择性是指玩法或操作方法的可变性,多样性和可替代性。比如动物插塑、雪花片等,幼儿在玩动物插塑时,由于动物耳朵下插的口子和动物脚较相似,因此刚开始时幼儿会将兔子的耳朵装在猴子的头上,大象的耳朵方向朝上,还将他们放在玩具橱上,旁边用长形积木一围,说这是动物园。当然经过一段时间的操作,幼儿拼搭时正确率逐渐提高。这些材料的操作,需要孩子联想的能力,创造的能力以及思考能力,因为这些材料的操作可以出现很多很多的玩法,让幼儿随心所欲地进行活动而不出现一种重复厌倦的情绪。
又未能熟练的一些活动。比如舀豆豆,刚开始时教师提供了一盆豆,幼儿就将盆中的豆舀入碗中,这时幼儿对舀的当作感到有些难度,只舀到一点点,或在舀间碗中时会洒落,经过一段时间幼儿舀的动作渐渐掌握,而且他们会将盆中豆抖到一起在用勺舀,这时教师再提供一些口大大小小的瓶,大大小小的勺,幼儿舀豆有的会将小瓶放入盆中再将豆舀入小瓶,有的用小勺舀,原因是小朋友认为将瓶放入大盆,用小勺或将瓶移向盆可避免豆豆的洒落到桌面。正在掌握当中,因此在材料提供时要考虑到孩子的现有水平和最近发展区,既不能让孩子操作起来太容易,也不能让孩子感到太难而放弃,而是要帮助幼儿构建发展的阶梯。
了两个塑封的大娃娃(画在纸上),立刻就吸引了许多幼儿询问怎么玩,听说给娃娃穿漂亮衣服时,都争着给它画、印(印章),有的甚至二、三个幼儿合作玩,这样的材料最大的特点是吸引孩子,给孩子一种新鲜感,但是这种新奇的材料对孩子的吸引力是受时间,或自身的玩法的限制较多,当孩子感到不再新奇时就有可能遗忘它,所以在提供新奇材料时我们要考虑到材料对孩子发展的价值。
料。比如:舀米、玩水、玩沙、吹吸管、沉浮、走迷宫等等。这些活动包括儿童对物体的动手操作和观察物体的反应两个方面,儿童发动动作是因为他想要了解会发生些什么,或是证明他们对于某一特别动作效果的预测。在实践中我们观察发现孩子对这些东西特别感兴趣。幼儿舀米时有时将米舀到碗中,有时将米堆成小山,有时将勺等物藏入米中,又有时将米舀入小碗,再倒入大碗;吹吸管时幼儿刚开始会将细的吸管插入粗的吸管中,有时会用吸管拼搭物体的形状,经过一段时间他们会用吸管对着另一吸管吹,吹中间吸管会朝前滚,吹吸管的一头,吸管会打转。孩子喜欢听动作后发出的声音,喜欢看动作后发生的变化。
小班化的环境中,由于人数的减少,每一个幼儿受到教师的关注机会大大地增加了,教师与幼儿的频繁接触,犹如类亲子关系,即在幼儿园中替代了部分母亲的角色。因此力求利用这种有利的师生关系,在互动上尽量做到人格上平等、能力上帮助、交往上尊重。人格上平等就是尊重幼儿,不把成人的思想强加于他,我们经常听到老师与幼儿的对话口吻是商量式的:“这样行吗?”“你认为呢?”等等。能力上帮助是以幼儿的主体性发展为前提,在互动中与孩子共同合作,帮助孩子发展。教师的帮助是适时、适当的点拨与指导,而不是简单的包办代替。
①相信孩子。通过观察,我们看到幼儿并不是一些“无知无能”的弱小群体,而是一群非常能干、富有创造性的小主人。目前我们正在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2l世纪知识经济社会对人的整体素质的要求超过任何时代,“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早已被幼教界所接受。因此,在游戏活动中,教师要成为幼儿的好朋友、好伙伴,与他们平等相待,将教师是“传授者、维持者、调解者”的角色转向幼儿活动中的支持者、合作者与引导者。
②关注孩子。在幼儿活动中,教师了解当前幼儿已有的经验是什么,观察幼儿对什么感兴趣,考虑教师应在哪方面给予帮助,特别是幼儿在活动时,教师不能急于用自己心目中的游戏水平做标准去要求幼儿.幼儿在游戏中应有自由选择与自主决定的权力与可能。教师要认识到游戏过程是幼儿探索和发展的过程,教师不能急于求成,要学会观察等待,观察幼儿在游戏中的行为表现,言谈举止,先观察再指导或多与处理好游戏中主客体关系,给幼儿自由选择与自己决定的权利,使我们组织的活动成为幼儿“真正的游戏”,而不致使游戏失去“灵魂”。
③教师在指导的过程中,要加强指导语的艺术性。小班突出直观性、趣味性,因为小班幼儿年龄小,理解语意的能力差,这时就要求教师运用生动形象的、富有趣味的语言去启发引导幼儿主动参与活动;而中班应采取启发诱导的语言;大班则应趋于理性的指导。
最早的班级区域活动使幼儿交往范围相对狭小、纬度不足。为了统一年龄段而能力又各有差异的孩子都有不同水平的提高,我们在建构小班化区域活动课程模式时对活动群体做了重新的调整。
①同班群体:主要由同班幼儿分小组进行区域活动,适宜在课程模式开展的初始阶段。
②同龄群体:主要打破班级界限,进行平行班的区域活动。幼儿在平行班中自由选择区域进行活动。
③混龄群体:由不同年龄的幼儿集结在一起活动,他的作用更多的体现在幼儿可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自由的选择适合的区域活动内容。
这三种形态的群体灵活组合,适当调整,更好的提高每一个不同水平的幼儿能力。
实施小班化区域活动课程模式后,我们发现了以下的一些优势,也从问题中产生了思考:
①通过小班化区域活动课程模式的实验,我们发现教师更注意对幼儿观察、启发、鼓励、帮助和期待,在操作材料的提供上注意梯度、适宜性、个别化。在活动过程中,提出常规、制止纠纷的时间明显减少。但是此种课程模式的实施需要教师提高自己相关的理论水平,以支持解决幼儿在活动中出现的问题。
②增加了师生、生生交流的机会,以让幼儿主动实践探索为主,有利于每位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对幼儿活动的评价机制还需作进一步的探讨。
③较大的自由度和较强的自主性使幼儿的认知能力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情感体验、控制能力得到了增开云电竞强,能动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对小班化区域活动课程模式的研究使我们看到:无论哪-个年龄段班级,幼儿在健康、认知、社会情感、艺术、游戏五大领域的发展水平均有显著提高,因此可以认为此种课程模式的效果是十分明显的,真正体现了优质教育的效果。
但我们的研究仅仅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当前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如:教育成本与教育效益的关系以及一些政策层面的研究等,我们将继续研究下去,以不断完善这项有价值、能推动学前教育改革的工作。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要满足幼儿多方面发展的需要”而且要为“所有在园幼儿的健康成长服务”,“使每个孩子都能得到发展”,这完全体现了幼儿发展的全面观。它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含义:首先,对幼儿个体而言,应当培养的是一个和谐发展的完整儿童,而不是忽视孩子的多种需要;其次,对幼儿整体而言,教育是面向全体的,而不是面向少数资优儿童,并且不能只抓大多数中等水平的儿童,而要面向每一个包括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再次,应更多涉及到运用集体教学的个别化教学去发现发展的可能性和差异性的问题。为此,我们必须“关注个别差异、个体需要,保证促进每一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在我们用《纲要》的精神审视幼儿园教育现状后,发现了原来习以为常的一些模式和做法的弊端。例如在时间的安排上死板、缺乏灵活性,幼儿缺乏自由活动与小组活动的时间,缺少对时间的选择权;在教育内容上,来源往往只停留在教本和即定的教材上,缺乏与幼儿经验、生活与兴趣的联系;在组织形式上,注重集体教学活动而相对忽视幼儿自主选择的自由活动。在这样的形式下,我们必须改变这种教育现状,对现有的教育模式进行改革。于是,小班化区域活动课程模式呼之欲出。
发展得不到充分的重视。从80年代末特别是90年代以来,个性化发展受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成了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重要趋势。因为个性是创造的基础,是实施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最重要因素。幼儿期,孩子的心理、生理在不断的发育、发展,幼儿园的活动应促幼儿身体、心理、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全面发展。然而,幼儿的心理、生理发展水平和个体差异又决定了对幼儿的教育模式的探索和改革,那种灌输式、强迫式和整齐划一的教育方法无法实现我们的教育目的,更不可能促进孩子的发展。所以我们必须寻求一种自然的,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能满足不同幼儿富有个性、不同需求的教育模式,使每个孩子在享受快乐童年的同时身心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小班化区域活动需要顺应幼儿的个性化发展需要,是幼儿自主活动的一种形式,也是幼儿个性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期望通过小班化区域活动课程模式的构建提升幼儿的“最近发展区”。
小班化教育是在小班(指班额)教育的基础上演绎而来的。小班,指教育组织的一种空间形式,其基本内涵是指较少容量的班级儿童数量。小班教育则指随着班级人数减少后,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方式。小班化教育与小班教育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却有着本质上的差异。小班化教育是教学论范围内的一种教育模式的概念,具体指在某种教育价值判断支配下,教育活动形成一定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教育过程,带有普遍意义的教育模式。小班化教育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①主体性教育特征。追求的是始终将幼儿置于主体的位置,一切以儿童的主体性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重视儿童的需求及发展潜能。通过创设适宜的环境,引导儿童积极参与活动,自主学习、主动发展。
②个别化教育特征。人的发展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由各方面特征以不同形式联系而组成的完整体系。但人有时一个独立的个体,有着不同的特质和个性,这就是众所周知的个别差异。成功的教育必须正规儿童的差异,教育者以不同的教育内容、灵活高效的教育形式与方法为每个儿童的发展提供机会,使教育与儿童正在出现的心智能力相匹配。小班化教育具有个别化的特征,它是相对模式化、统一化、静听式教育而言的,是一种注重儿童个别差异,根据儿童发展水平与需要,寻求其最近发展区、创造条件让每个幼儿进步的教育机制。小班化教育由于班级人数的减少,教师有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去关注儿童,了解、研究教育对象,为其制定不同于他人的教育策略,让每个儿童在适合自己的环境中,在各自的起点上进步,从而真正落实因人而异的个别化教育。
③保教合一的特征。小班化教育既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与优化组合教育资源,又可以使儿童在活动中密度、强度、效度获得大幅度的提高。同时,时间与空间的利用率和效益也同步提升。这就使儿童不但扩大了活动的范围,并且获得更多的作为活动主角的机会。又由于班级人数的减少,教师有条件做到“面向全体儿童”,对每一位幼儿实施“等距离教育”,让教师的“阳光”普照到每一个孩子的身上。避免了过去教育中教师容易“重视两头,忽略中间”的倾向,保障了每个教育对象受优质教育的权利。
新时期教育体系中提出了区域活动这一内容后,我们发现,这是一个让幼儿获得知识的教育场所,更是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多方面自我能力提高的契机。所谓区域活动,是在指定范围,幼儿自由选择活动内容并在其中巩固以往所学知识,感知新知识的一种新型教育形式。在区域活动中,幼儿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区域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吸引了幼儿极大的兴趣。有的孩子自己感兴趣的区域探究一个小时,因为科学区里会变的颜色,有趣的磁铁,线筒电话,橡皮琴等深深吸引了他们,而这个区域的设置,不仅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同时也给他们提供了一个探索一些简单科学原理、现象的机会,使许多浅显易懂的道理都会在玩中获得。区域活动应具备以下几个基本条件:
④要有较健全的幼儿活动观察记录,以便教师总结、发现问题,及时改进和提高。
“最近发展区”是由前苏联的教育专家维果茨基提出的,他的研究表明,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能起到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但需要确定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水平,另一种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的完成任务,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却能够完成这些任务”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把握最近发展区能加速儿童各方面的发展。
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即是寻找到孩子的最近发展区,创设富有探究性的环境条件,让孩子“跳一跳就能摘到苹果”,可见环境极其重要。而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也提到:“尽管大多数人具有完整的智能光谱,但每个人也显示出独特的认知特征”,“大部分人只在某个特定的领域展现创意”,因此,为孩子创设一个“聪明的环境”至关重要。而小班化区域活动课程模式的构建正是力谋一个“聪明的环境”,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挖掘自身的潜能而高效的学习。
动去完成。因此,活动区域的创设不仅仅是多增设一个区,而更重要的是创设能鼓励幼儿自由选择、便于操作、大胆探索的环境,更好地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活动区域的设置要体现这一目标,在观察了解幼儿的基础上力求使区域活动的内容、材料紧紧围绕这一目标,并根据这一目标决定活动区域的种类。这要求教师既要对各类活动区域的功能有清楚的认识,也要准确了解本班幼儿的兴趣、水平和需要。教师应放手让孩子们大胆地去参加区域活动,去布置活动的场所,并且逐渐把集体活动内容融入到区域活动中,使他们在区域同伴之间共同学习、共同操作、共同探索,从而得到发展,得到提高。另外教师应开动脑筋,采取多种形式,真正发挥区域活动的实效性,让各区域都“活”起来。多观察了解幼儿区域活动的情况,了解孩子们喜欢玩什么,不喜欢玩什么,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引导孩子主动参与各区角的活动。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一个被动的观察者无法得到知识,必须通过在分析种种活动中自行挖掘或建立知识,幼儿的主动活动与教师根据目标精心设计的丰富多彩的活动环境及投放的材料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可见,区域活动中材料的投放是决定幼儿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它直接影响着幼儿的兴趣,使幼儿在玩耍中巩固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增强学习的效果。
所谓的形似性是指材料的形状相似,颜色相似,大小相似,特征相似。比如:动物拼图、小抓手、找影子,动物拼图四种特征都相似,是将一动物和背景划分成有规律的9块或12块,幼儿刚拿到材料时先观察的不是动物的外形特征、颜色,而注意的是图块上的一个个小孔,他们往往拿起图块先一次次试孔,发现不对再换一块,直至改图块放入小孔正合适为止。而小抓手和找影子,它是形状、颜色相似,幼儿是根据外形轮廓与该物配对,拿到材料,对大小相差较大的材料幼儿能较快找对,而对大小、形状相似幼儿要将图拿过去放在影子上,仔细地观察,发现轮廓不对再换,就这样反复地尝试后才能获得成功。经过一段时间的试误,幼儿不再出现反复现象,而是运用目测、思考,一次成功,这时幼儿的探究行为渐渐内化到内部行为了。这些材料的操作主要运用了视觉辨别能力,在观察中我们发现大小、颜色、形状、特征相似的材料,要求幼儿辨别的时间越长,需要幼儿进行探究的时间也就越长。
这里的隐秘性指的是外形是幼儿很感兴趣的或新奇的材料,而内在的物质则是孩子一下子看不见、看不见却听得到,看不见却摸得到的,往往与孩子的生活经验不相一致的材料。比如:请你听一听、闻一闻,当孩子看见一只只八宝粥的罐子时,他们以为是八宝粥就想去拿,这时里面传出了响声,幼儿就会去摇一摇、听一听,甚至会想办法打开罐头去看一看。这些材料的操作,主要需要幼儿运用触觉,嗅觉和听觉辨别能力,对于幼儿来说,这些材料特别能激起幼儿想要知道里面有什么东西的欲望,但活动的规则又是不能用眼睛看,在这样的欲望下,幼儿就要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去尝试、去了解。
活动区材料的可选择性是指玩法或操作方法的可变性,多样性和可替代性。比如动物插塑、雪花片等,幼儿在玩动物插塑时,由于动物耳朵下插的口子和动物脚较相似,因此刚开始时幼儿会将兔子的耳朵装在猴子的头上,大象的耳朵方向朝上,还将他们放在玩具橱上,旁边用长形积木一围,说这是动物园。当然经过一段时间的操作,幼儿拼搭时正确率逐渐提高。这些材料的操作,需要孩子联想的能力,创造的能力以及思考能力,因为这些材料的操作可以出现很多很多的玩法,让幼儿随心所欲地进行活动而不出现一种重复厌倦的情绪。
又未能熟练的一些活动。比如舀豆豆,刚开始时教师提供了一盆豆,幼儿就将盆中的豆舀入碗中,这时幼儿对舀的当作感到有些难度,只舀到一点点,或在舀间碗中时会洒落,经过一段时间幼儿舀的动作渐渐掌握,而且他们会将盆中豆抖到一起在用勺舀,这时教师再提供一些口大大小小的瓶,大大小小的勺,幼儿舀豆有的会将小瓶放入盆中再将豆舀入小瓶,有的用小勺舀,原因是小朋友认为将瓶放入大盆,用小勺或将瓶移向盆可避免豆豆的洒落到桌面。正在掌握当中,因此在材料提供时要考虑到孩子的现有水平和最近发展区,既不能让孩子操作起来太容易,也不能让孩子感到太难而放弃,而是要帮助幼儿构建发展的阶梯。
了两个塑封的大娃娃(画在纸上),立刻就吸引了许多幼儿询问怎么玩,听说给娃娃穿漂亮衣服时,都争着给它画、印(印章),有的甚至二、三个幼儿合作玩,这样的材料最大的特点是吸引孩子,给孩子一种新鲜感,但是这种新奇的材料对孩子的吸引力是受时间,或自身的玩法的限制较多,当孩子感到不再新奇时就有可能遗忘它,所以在提供新奇材料时我们要考虑到材料对孩子发展的价值。
料。比如:舀米、玩水、玩沙、吹吸管、沉浮、走迷宫等等。这些活动包括儿童对物体的动手操作和观察物体的反应两个方面,儿童发动动作是因为他想要了解会发生些什么,或是证明他们对于某一特别动作效果的预测。在实践中我们观察发现孩子对这些东西特别感兴趣。幼儿舀米时有时将米舀到碗中,有时将米堆成小山,有时将勺等物藏入米中,又有时将米舀入小碗,再倒入大碗;吹吸管时幼儿刚开始会将细的吸管插入粗的吸管中,有时会用吸管拼搭物体的形状,经过一段时间他们会用吸管对着另一吸管吹,吹中间吸管会朝前滚,吹吸管的一头,吸管会打转。孩子喜欢听动作后发出的声音,喜欢看动作后发生的变化。
小班化的环境中,由于人数的减少,每一个幼儿受到教师的关注机会大大地增加了,教师与幼儿的频繁接触,犹如类亲子关系,即在幼儿园中替代了部分母亲的角色。因此力求利用这种有利的师生关系,在互动上尽量做到人格上平等、能力上帮助、交往上尊重。人格上平等就是尊重幼儿,不把成人的思想强加于他,我们经常听到老师与幼儿的对话口吻是商量式的:“这样行吗?”“你认为呢?”等等。能力上帮助是以幼儿的主体性发展为前提,在互动中与孩子共同合作,帮助孩子发展。教师的帮助是适时、适当的点拨与指导,而不是简单的包办代替。
①相信孩子。通过观察,我们看到幼儿并不是一些“无知无能”的弱小群体,而是一群非常能干、富有创造性的小主人。目前我们正在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2l世纪知识经济社会对人的整体素质的要求超过任何时代,“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早已被幼教界所接受。因此,在游戏活动中,教师要成为幼儿的好朋友、好伙伴,与他们平等相待,将教师是“传授者、维持者、调解者”的角色转向幼儿活动中的支持者、合作者与引导者。
②关注孩子。在幼儿活动中,教师了解当前幼儿已有的经验是什么,观察幼儿对什么感兴趣,考虑教师应在哪方面给予帮助,特别是幼儿在活动时,教师不能急于用自己心目中的游戏水平做标准去要求幼儿.幼儿在游戏中应有自由选择与自主决定的权力与可能。教师要认识到游戏过程是幼儿探索和发展的过程,教师不能急于求成,要学会观察等待,观察幼儿在游戏中的行为表现,言谈举止,先观察再指导或多与处理好游戏中主客体关系,给幼儿自由选择与自己决定的权利,使我们组织的活动成为幼儿“真正的游戏”,而不致使游戏失去“灵魂”。
③教师在指导的过程中,要加强指导语的艺术性。小班突出直观性、趣味性,因为小班幼儿年龄小,理解语意的能力差,这时就要求教师运用生动形象的、富有趣味的语言去启发引导幼儿主动参与活动;而中班应采取启发诱导的语言;大班则应趋于理性的指导。
最早的班级区域活动使幼儿交往范围相对狭小、纬度不足。为了统一年龄段而能力又各有差异的孩子都有不同水平的提高,我们在建构小班化区域活动课程模式时对活动群体做了重新的调整。
①同班群体:主要由同班幼儿分小组进行区域活动,适宜在课程模式开展的初始阶段。
②同龄群体:主要打破班级界限,进行平行班的区域活动。幼儿在平行班中自由选择区域进行活动。
③混龄群体:由不同年龄的幼儿集结在一起活动,他的作用更多的体现在幼儿可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自由的选择适合的区域活动内容。
这三种形态的群体灵活组合,适当调整,更好的提高每一个不同水平的幼儿能力。
实施小班化区域活动课程模式后,我们发现了以下的一些优势,也从问题中产生了思考:
①通过小班化区域活动课程模式的实验,我们发现教师更注意对幼儿观察、启发、鼓励、帮助和期待,在操作材料的提供上注意梯度、适宜性、个别化。在活动过程中,提出常规、制止纠纷的时间明显减少。但是此种课程模式的实施需要教师提高自己相关的理论水平,以支持解决幼儿在活动中出现的问题。
②增加了师生、生生交流的机会,以让幼儿主动实践探索为主,有利于每位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对幼儿活动的评价机制还需作进一步的探讨。
③较大的自由度和较强的自主性使幼儿的认知能力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情感体验、控制能力得到了增强,能动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对小班化区域活动课程模式的研究使我们看到:无论哪-个年龄段班级,幼儿在健康、认知、社会情感、艺术、游戏五大领域的发展水平均有显著提高,因此可以认为此种课程模式的效果是十分明显的,真正体现了优质教育的效果。
但我们的研究仅仅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当前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如:教育成本与教育效益的关系以及一些政策层面的研究等,我们将继续研究下去,以不断完善这项有价值、能推动学前教育改革的工作。
在大谈素质教育、发展幼儿个性的今天,如何寻求到一种符合幼儿生理、心理发展水平,培养个性化幼儿的教育模式成了幼教界刻不容缓的一件大事。本园贯彻新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精神,尝试在园内进行了小班化区域活动课程模式的研究。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获得了粗浅的认识。本文试从小班化区域活动课程模式构建的背景、理论来源、实施策略、我们的思考四个方面加以论述,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给幼教同仁些许启示。
学前教育是我国各级幼儿教育机构的主要教育工作之一,随着我国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衔接紧密度的发展,学前幼儿教育也展示出以下的特征:第一,学前幼儿教育中针对幼小衔接部分的教育活动越来越科学。表现为幼儿教育的内容越来越丰富,教育体系与小学教育越来越接近;第二,学前幼儿教育的内容与小学教育逐渐接近,教师的教学水平也逐渐与小学教师靠拢;第三,学前幼儿教育的目标更明确,尤其是对幼儿生活习惯的培养等,这成为当前学前幼儿教育发展的新趋势。
使学生系统性地掌握社会基本知识是小学教育的主题,为了使幼儿能够为小学学习做足准备,大多数幼儿园在教育内容设置方面都较为重视文化知识,例如计算能力、拼写能力、识字能力等。这些幼儿教育内容虽然能够使幼儿的基础知识结构扎实,但是与幼儿的发展需要并不完全符合。幼儿成长发育所需要的广阔空间以及对情绪、心理方面的教育均存在不足,此类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对幼儿全面发展存在阻碍。
幼儿教育内容与幼儿成长的冲突问题日益尖锐,为了在不破坏知识教育体系的基础上发展幼儿情绪和心理教育,教育研究者进行了一系列有关于教育方法和教育思想的研究。但是,这些研究结论仅仅充实了幼儿教育的理论,对实际教育实践操作影响不足,很多幼儿园教师处于刻板地应用,而没有完全改变教育方法的状态。
家庭是幼儿成长的重要空间,在幼儿教育过程中,家庭教育需要与幼儿园紧密结合,才能体现学前幼儿教育工作的真正作用。但是,目前的学前幼儿教育存在责任分配不均衡的问题。许多幼儿家长错误的将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等同,认为幼儿教师能够为孩子提供充足的教育,进而逃避家庭教育的责任,将孩子的发展问题一味推给幼儿园;还有些家长则认为学前教育始终是幼儿教育,在孩子教育方面仍然以初级的幼儿教育为主要理念,过分溺爱孩子,使学前幼儿教育的效果减弱。
改善学前幼儿教育的内容是解决学前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的基本途径。幼儿教育应该既重视对小学阶段知识教育的基础奠定,又要重视小学阶段学校教育对幼儿身体、心理、行为模式发展的要求。建议有条件的幼儿园在现有幼儿教育教材的基础上,根据课程设置的形式,对教材进行革新,选取其中与幼儿发展相适应的内容进行深入挖掘;幼儿教育内容改革的第二项措施是将幼儿园教育评价体系进行革新,不再以计算能力、拼读识字能力和背诵能力等作为幼儿教育结果的主要评价方式,而是根据幼儿心理发展的需要对幼儿的情绪智力、心理发展和动作能力等方面作为主要评价内容,力求通过多样化的教育评价,使幼儿教育的最终结果能够凸显出来。
对幼儿而言要遵循自然规律,首先就是要使教育适合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儿童的思维形式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典型的“儿童白板说”洛克认为,感官训练的是构造早期教育体系的关键。好动、好奇、模仿是孩子的天性。孩子喜欢野外生活、喜欢合群。针对幼儿的这些特点,教育者更应该注重到周围环境的影响作用。为孩子建构积极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为孩子更多的接触各色生活创造条件。在具体的活动中应始终尊重孩子的兴趣和需要。当孩子存在不利于向健康方面发展的倾向时应根据事发的条件给与自发状态的引导,而不是强制的指使。
幼儿教育是指3~6岁幼儿的早期教育,立足于广义层面而言,与幼儿身体成长、认知成长、性格成长相关的活动,都可以称之为幼儿教育活动。这类活动包括:指导幼儿做家务、带领幼儿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等等。立足于狭义层面而言,幼儿教育则指的是幼儿园教育。对于幼儿而言,幼儿教育是一种基础性的教育,是帮助他们养成良好行为习惯、认知世界的一种教育活动。现如今,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日益严重,这不但剥夺了幼儿童真童趣和游戏玩耍的权利,而且大量的拼音识字珠心算占据了幼儿玩耍的时间。倘若不改变这种教育现状,任由其发展与蔓延,则势必会影响到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
幼儿教育小学化,指的是幼儿阶段融入了小学阶段的教育内容。小学化的幼儿教育,侧重于知识讲解,忽视了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造成幼儿学习负担过重,对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很不利。小学化的幼儿教育强调知识讲解和知识灌输,强调引导幼儿进行探索性学习,忽视了对幼儿思维能力、行为习惯、社交能力、观察能力的培养。小学化的幼儿教育,与幼儿身心发展特征不符,对幼儿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
首先,幼儿教育小学化与幼儿身心发展特征不相符。幼儿的神经系统功能、认知能力和其它心理品质等,尚未发育完善,片面强调向幼儿灌输知识,势必会造成幼儿对教育活动不感兴趣,使得他们长时间处于被动学习状态,丧失了自主思维能力。其次,幼儿教育小学化对幼儿的全面发展很不利。《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指出,幼儿教育应该强调从幼儿身心发展特征入手,重点引导幼儿锻炼身体,培养思维能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简而言之,幼儿教育需要关注幼儿各方面能力和兴趣的培养,而不能过于强调知识点的灌输。幼儿教育小学化则直接忽视了对幼儿创新思维能力、探索兴趣、社会交往能力、自主思维能力和行为习惯的培养。再次,幼儿教育小学化对幼儿的未来学习不利。幼儿过早接触了小学阶段的内容,使得他们在日后进入小学校园时,会接受到重复性的内容。虽然这能够让他们轻松地拿到高分,但这种机械式的学习思维,会让他们在进入中学校园之后,一下子不能适应,导致学习成绩下降甚至学习跟不上的情况得以发生。
(一)学校。1.幼儿园(1)提高幼儿教师的业务素质和修养。幼儿教师作为幼儿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是幼儿行为和思维习惯的直接影响者。教师本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专业素养,将直接影响到幼儿教育成果。组织幼儿教师认线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让幼儿教师的思想得到转变,杜绝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让广大幼儿教育掌握科学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2)重视对幼儿园日常工作的指导。有些幼儿对于玩具或者游戏活动不感兴趣,针对这种情况,幼儿教师则需要采取恰当的方法进行引导。一方面,可以有针对性的指导幼儿阅读一些感兴趣的内容,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另一方面,从幼儿的兴趣点入手,逐步引导他们发散思维、养成良好的习惯。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我们需要杜绝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不能盲目地追求办学质量,而需要坚定最初的办学理念。结合幼儿身心发展特征,制定科学的教育计划,严格按照山东省省编教材组织开展教育活动。每一个教育主题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各学科内容相互渗透,在幼儿身心健康成长过程,发挥着不同的作用。(3)探索游戏化学习。所谓游戏化学习指的是,为幼儿创设一种游戏环境,使得幼儿能够“在玩中学”。当幼儿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时,他们的思维能力能够得到有效锻炼。将知识融入到游戏情境中,既杜绝了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又让幼儿实现了知识视野的拓展。例如,在班级内部,教师可以设置图书角,供幼儿随时翻阅;益智区内拼图等开发智力的材料;生活操作区内投放串珠、插花等材料,引导幼儿在材料操作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发散思维,强化想象力,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等。2.小学据了解,现在小学一年级的上课进度很快,如果完全没有接触一年级知识的幼儿学习起来是非常吃力的,所以,严格实行“零起点”教学,教学进度不得提前,解除家长的后顾之忧。(二)家庭。父母作为孩子第一任教师,在教育孩子成长成才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家长与教师应该形成教育合力,共同纠正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教师可以在日常活动中,加强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交流力度,争取得到广大家长的支持。例如,幼儿园可以定期组织召开家长会,让家长对《纲要》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内容有所了解,引导家长充分把握幼儿身心发展规律,让家长了解到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危害。与此同时,教师还需要向家长讲解一些正确的教育方式,让家长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共同引导幼儿实现健康成长。为幼儿创建良好的成长环境,充分尊重幼儿的现实需求,尊重他们的感受,引导幼儿实现个性化发展和健康成长。家长应该摒弃传统“以分数论英雄”的观念,注重对幼儿行为和思维习惯的培养,而不能侧重于理论知识的灌输。对于幼儿一些比较奇怪的想法,家长可以采取引导的方式,鼓励他们朝着合理的方向大胆探索,让幼儿的思维得到有效锻炼。在必要的时候,家长可以加入到幼儿的探索活动中,与幼儿共同成长,为幼儿的健康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三)社会。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社会中一些辅导班、培训班如雨后春笋般迅速成长壮大,而他们也似乎明白家长们“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思想。如此,就使得幼儿教育小学化趋势日益明显。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要清楚地意识到,幼儿教育不应该过于强调理论知识的灌输,而应该给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使得幼儿能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养成良好的思维和行为习惯。鉴于此,我们应该抱着求真务实的态度,突破幼儿教学障碍,杜绝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结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引导幼儿健康、快乐成长。让我们共同携手,还给孩子一片自由、快乐成长的天空。
[1]安丹妮.浅析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现状及对策[J].明日风尚,2019,(01).
[2]魏洁芳.幼儿教育中安全环境创设的措施[J].小学科学,2019,(03).
由于受到我国近几十年来所实施的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目前大多数80后、90后父母只生育1个孩子,家长的期望寄托在这1个孩子身上,因此,大多数家长均希望给幼儿安排各种各样的学习活动,不仅给幼儿带来了沉重的压力,也为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提供了生存与发展的空间。
从事幼儿教育的教师,应当具备良好的耐心、爱心,但由于受到多种原因的影响,现阶段一部分幼儿教师并不是毕业于幼教专业,其专业素质较低,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幼儿教育的发展。幼儿园的师资水平较低,教师在对幼儿进行教育的过程中所使用的教学内容普遍存在着小学化的倾向,教师往往会带领幼儿学习一些对幼儿来说比较复杂知识,没有注重培养幼儿的天性,均使得幼儿教育小学化解决的难度大大增大。甚至有一些教师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或者是为了让幼儿“听话”,从而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奖罚措施,即奖励表现好的幼儿、批评表现不好的幼儿,这种做法使幼儿出现了竞争意识,从而产生了进入小学化的倾向。
我国的素质教育、新课程标准改革等,所针对的主要是小学、中学,较为忽略幼儿园教育。这样的背景下,部分幼儿教师会感觉在幼儿园没有良好的发展空间,从而会选择继续学习或转行,不会在幼儿园进行教学,这就导致了幼儿师资力量薄弱问题。与此同时,由于缺乏规范的幼儿教育政策,一些私立幼儿园大量涌现,为提高幼儿的学习成绩、扩大幼儿园知名度,大多数私立幼儿园会给幼儿安排大量学业训练,这就为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空间。
在幼儿教育中,家长的地位非常重要,幼儿具有非常强的可塑性,认知事物的能力还比较弱,这样的情况下,家长在为幼儿安排知识学习的时候,幼儿无法反抗、只能听从。幼儿听从家长的安排,对各种知识进行学习,从而提前进入到了小学的学习模式。小学化的教育方法,大大占据了幼儿的玩耍时间,幼儿本来就正好是乐于玩耍的年龄,而幼儿在进行玩耍的同时,不仅可以培养自身的兴趣,还有利于开发智力,由此可以看出,家长的做法有悖于幼儿教育理念。基于这样的原因,家长必须转变自身的思想,为幼儿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家长应当鼓励幼儿学习幼儿年龄段内应该接受的知识,为幼儿降低学习压力,给予其充足的玩耍时间,从而不仅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兴趣与天性,也有利于解决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
国家为幼儿园提供的扶持比较少,关注度也不高,从而导致幼儿园教师的大量“离职”,这就给幼儿师资力量的提高带来了一定的阻碍,造成了幼儿园教师专业素质普遍较低问题的存在。面对这一问题,应当致力于提高提升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素质,加强对幼儿园教师的培训,提高幼儿园教师的选入门槛。此外,幼儿园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严格遵循课标的要求。举一个例子,教师在向幼儿讲解关于单韵母a的知识的时候,应当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技巧给幼儿讲述关于单韵母a的知识,指导幼儿进行正确的发音,切忌过多地对其他内容进行讲解。同时,教师还要给予幼儿足够的时间进行玩耍,使幼儿培养自己的天性与兴趣,开发自己的潜在能力。实际上,幼儿在进行玩耍的时候,可以通过发现新事物,增强自身对新事物的认知,这有利于促进幼儿快乐健康成长,减缓幼儿教育小学化。
对于幼儿来说,幼儿阶段的教育对其未来对世界的认知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基于此,国家应制定科学、合理的幼儿教育政策,加强对幼儿教育的扶持力度,实现幼儿园的公立化,以有效减少幼儿园的竞争现象。与此同时,还要安排资深的幼儿教育专家为幼儿教师提供指导与帮助,丰富幼儿教育教学结构,改变幼儿教育教学模式,并要鼓励教师利用先进的、有效的教学技术,注重开发幼儿的智力、培养幼儿的天性,引导幼儿树立健康向上的人格,最终有效解决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
综上所述,良好的幼儿教育,有利于帮助幼儿树立健康向上的人格,而幼儿教育小学化,不利于幼儿的健康发展。为有效治理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倾向,不仅需要改变家长的思想观念、提升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素质,还需要国家的政策支持。
[1]严仲连,盖笑松.论治理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合理路径[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1:150-154
幼儿所能获得的经验一般都是在生活中积累的,引导幼儿把生活中有利于成长的经验应用到学习中,能够更好地帮助幼儿学习成长。新时代背景下,知识的作用越来越大,人们都开始重视幼儿教育。在我国,幼儿教育主要依托幼儿园完成,因此,幼儿园的教育质量必须受到重视。
对于幼儿来说,接受文化知识的教育尚早,他们还没有系统地接受抽象知识的能力,因此需要结合幼儿的特点,用更形象的方法教育幼儿,生活教育不失为一种较为适宜的教育方式。幼儿生活教育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幼儿生活教育是基于幼儿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产生的教育模式。生活教育就是把生活与教育结合在一起,改善传统幼儿教育中“生活”和“教育”分离的特征[1]。将教育回归生活也是我国课程改革背景下所推崇的理念,符合幼儿特点。幼儿尚且处在生开云电竞理和心理发展期,先从生理发展来讲,幼儿的脑神经正处在快速发育时期,而神经系统的发育还不成熟,无法对某一事物保持长久的注意力[2]。因此,很难对幼儿进行系统教育,而生活是幼儿接触多的,因此生活教育较为适应幼儿生理特点。从心理发展来讲,幼儿这个时候对实际存在的事物比较有兴趣,生活教育正好符合这点。二是生活教育是幼儿教育的必然途径。传统的教育模式只注重孩子最终的学习成果,忽略了孩子的学习过程,不利于幼儿健康成长。俗语说,生活处处有学问,在生活中对幼儿进行教育,无疑是一条明智之路。从生活中发现知识,才是幼儿教育要走的路。幼儿时期是孩子形成认知的重要阶段,此时,大多孩子都喜欢问各种问题,因此在生活教育中引导孩子提问题,带领孩子在生活中寻找答案,这样的教学方式才更加符合幼儿教育。因此,生活教育是幼儿教育的必经之路。
在当前的幼儿教育中主要存在着两方面问题,一是教育理念太过老套,二是幼儿课程设置不合理。就教育理念来讲,源于传统的教育思想的影响,很多家长和教师仍然只看重孩子学习成果,只关注孩子的成绩不关心其成长过程。一味地认为教育就是给孩子灌输知识,并不在乎孩子是否理解自己学的知识的用途,这样就会导致幼儿从小就对学习出现抵触情绪,对教育非常不利。还有很多人认为孩子从小学再开始教育也不迟,从而忽略幼儿教育,这点主要体现在农村地区。这两种理念都是不利于幼儿教育的,正确的做法应该是重视幼儿教育并且要采取合理的方式进行教学。就课程设置来讲,在传统的教育理念的影响下,很多幼儿园的课程设置存在着“小学化”的特点。顾名思义,就是在幼儿教育课程中过早的添加本来属于小学才学习的内容[3]。学习本身就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幼儿在刚开始接受教育时期很难接受学校的学习模式,需要长时间的适应才能接受在课堂上学习知识。过早地教授幼儿小学的文化知识,只会让幼儿排斥学习,不利于身心发展。除了课程“小学化”之外,很多幼儿园的课程设置缺少生活元素,依旧认为生活教育应该归为家庭教育,学校只是用来学习的。正是这种错误认知影响力幼儿的发展,应当完善课程设置,给幼儿选择可接受范围内的知识进行教学,并且要坚持生活和教育统一的理念,这样才能使幼儿学会活学活用的道理。
幼儿生活教育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首先是正确认识生活教育,确立将幼儿教育生活化的教育理念,然后在幼儿课程中融入生活化的内容,这样才能提高幼儿学习兴趣,帮助孩子快乐成长。具体的实现路径如下。1.结合幼儿兴趣进行生活教育。幼儿的兴趣其实很简单,大部分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就是游戏,因此,在幼儿教育中可以利用游戏活动来帮助幼儿学习知识技能。比如说小孩子往往都比较喜欢小动物,教师可以利用这个特点,采取看图识动物的方法来引导幼儿正确认识动物,或者播放一些动物的叫声来给孩子听,可以让他们模仿,通过这些活动让幼儿认识到动物是人类的朋友,同时能够让幼儿更有爱心,学会保护动物。再比如说可以组织孩子一起给布娃娃穿衣服,这样可以让幼儿学会穿衣技能。在带领幼儿玩玩具时,可以告诉幼儿,玩具玩累了也要回家休息的,引导幼儿整理玩具,这样就培养了幼儿的整理技能。游戏中同样可以学到知识,这一点幼儿园要重视起来。2.打破传统课堂模式,营造轻松的学习环境。幼儿的特点决定了他们不可能轻松接受乏味枯燥的书本知识学习,同样,无聊的课堂也不能引起幼儿的兴趣,因此,教师要在课堂中打破常规,给幼儿提供轻松像日常生活一样的环境。这样一来可以调动孩子的学习兴趣,二来能够让孩子快乐的学习。比如说孩子往往都对父母做出美味的菜好奇,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辅导幼儿进行“做菜”的活动,给孩子发放玩具刀、玩具蔬菜、玩具盘子、玩具锅等,让孩子亲自做一道“美味的菜”。这样不仅让孩子认识到了各种蔬菜以及做菜工具,还体会到了做菜的乐趣。而且还能在这样活动中引导孩子认识到父母日常做菜的艰辛,便于幼儿的感恩教育。3.在日常生活中选取教育时机在幼儿生活中,具备着很多的教育机会,抓住生活上的教育,也能为幼儿课堂教育做好基础。比如说,在幼儿吃午饭时,教育他们吃饭前要先洗手,吃饭的时候要专心吃饭,不能跟伙伴打闹。教育他们拿到盛饭的阿姨给的饭要学会说谢谢。在领取老师发放的物品时可以教育他们讲究秩序排队领取,不能争抢。幼儿园内的清洁工也经常出现在幼儿的生活中,在清洁工打扫时,可以让孩子观察他们打扫,从而让他们认识到清洁工的辛苦,教育他们要注意保持环境卫生,不随地乱丢垃圾。
综上所述,幼儿教育在教育中举足轻重,应该受到重视。然而当前的幼儿教育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去解决,将生活教育融入幼儿教育之外就是一个较好的解决办法,幼儿园应该重视幼儿教育的生活化,从而确保幼儿科学成长。
[1]冯珺.幼儿生活教育的探讨[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5(6):121-122.
幼儿年龄较小,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对家长与教师有很强的依赖性,无法脱离父母与教师自主学习。同时,幼儿教育是幼儿学习的基础阶段,幼儿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区分善恶好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也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初步的记忆能力,增强对学习的兴趣,为其之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多媒体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符合幼儿认知特点,有利于提高幼儿教育的教学效果。
(一)是由幼儿教育的特点决定的。幼儿年龄较小,多为3-6周岁的孩子,缺乏生活阅历以及生活经验,思维能力还处于初步培养与形成阶段,理解能力较差,对一些未知的、抽象的、较为复杂的概念与知识不能够准确认识与理解。幼儿好奇心较强,难以将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实践动手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以及逻辑运算能力都处于初步培养与形成时期,需要教师的引导。多媒体技术依据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将动画、游戏、故事等贯穿于幼儿教育,可以集中幼儿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幼儿教育中使用多媒体技术是由幼儿教育的特点决定的。(二)是由多媒体技术的优越性决定的。多媒体技术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将文字、语言、图片、视频、实物等等多种信息有机结合起来,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与传统的教学手段相比,多媒体技术具有教学过程可控性较强、可以创设灵活多样的教学情境、可以直观具体展示教学内容、可以及时明了反馈教学效果等优越性,多媒体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还可以为幼儿营造轻松舒适的课堂氛围,加强师生间的交流与互动,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因此,在幼儿教育中使用多媒体技术是由多媒体技术的优越性决定的。
(一)充分激发幼儿学习兴趣。第一,多媒体技术可以依据幼儿身心特征及其认知特点,合理设计幼儿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单一的、落后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幼儿的学习素材更为丰富,生动活泼的动画、图片的应用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及其认知规律,充分激发了幼儿的探究欲,满足了幼儿的好奇心,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幼儿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第二,多媒体技术通过幼儿教育活动的需要创设灵活多变的教学情境,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增强了幼儿教育活动的趣味性,有利于充分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游戏是幼儿教育的一种重要手段,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征,幼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寓教于乐,使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学习。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为幼儿教师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使游戏方式更为多样化,使游戏过程更加合理,从而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二)丰富幼儿情感体验。第一,情感体验是指幼儿通过欣赏文学作品以及美术作品等,从中感受大自然的美、生活的美以及艺术的美,获得一定的情感体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为幼儿情感教育提供了良好的途径,例如,在大班幼儿美术教学“”的欣赏中,幼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播放升旗仪式的视频,不仅可以使幼儿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体会的雄伟,而且可以促使幼儿体验中国人民的伟大,增强幼儿的民族自豪感。第二,多媒体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可以有效引发幼儿的情感共鸣,帮助幼儿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散文诗欣赏是幼儿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幼儿缺乏生活阅历,对散文诗中所描绘的场景以及散文诗所表达的情感难以准确地把握和理解,而多媒体技术将散文诗中所描绘的事物与场景以清晰、动态的方式展现出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从而使幼儿自然而然地融入其中,引发幼儿的情感共鸣,提高幼儿的鉴赏能力,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其中心思想,丰富幼儿的情感体验。(三)优化幼儿教育教学过程。第一,多媒体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可以促进幼儿教学目标的实现与幼儿教学任务的完成。幼儿教师在课前以幼儿思维能力与审美能力、幼儿教学设计的需要为依据制作教学所需要的课件,将教学内容完美地衔接起来,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在幼儿教育中以课件作为幼儿思维与概念知识的媒介,将教学内容以丰富立体的形式呈现出来,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客观事物,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集中幼儿的注意力,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自然而然地完成教学目标与教学任务。第二,多媒体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可以有效缩短教学时间,突出教学重难点。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多媒体技术不受时间与地域的限制,可以将抽象复杂的教学内容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直观形象地呈现在幼儿面前,化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简单,可以帮助幼儿更好地把握教学的重难点,大大缩短了幼儿教师讲解的时间,且教学效果更好。(四)提高幼儿教育教学效率。第一,多媒体技术为幼儿教师提供了一个交流与学习的平台,促进幼儿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幼儿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学习其他幼儿园以及优秀教师的先进教学与管理经验,及时了解最新的幼教信息,认真研习优秀教研成果,通过电子邮箱等方式与全国各地的幼儿教师以及幼儿教育专家沟通与交流,学习其他幼儿园优秀教育活动,而且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检索教学资料、查找课件教案,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第二,多媒体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可以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与掌握教学知识,提高幼儿教育教学效率。例如,在学习《认识时钟》这一教学内容时,由于这一概念较为抽象复杂,若幼儿教师仅仅通过口头讲授的方式来讲解时针与分针之间的运转特点以及小时与分钟之间的关系,则幼儿很难真正理解和掌握这一知识。因此,幼儿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将时针与分针的运转清晰地显示出来,帮助幼儿理解与掌握这一知识,提高幼儿教育的教学效果。(五)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第一,多媒体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有利于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幼儿教师通过多媒体技术开展拼音、汉字、阅读、数学、美术、安全教育以及手工制作等等多方面的教学活动,幼儿在拼音与汉字的学习中发现中国汉字的魅力,在阅读中开阔自己的视野,形成初步的语感,在数学运算中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与逻辑运算能力,通过美术作品欣赏以及美术创作表达自己的情感,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通过手工制作提高自己的实践动手能力,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第二,多媒体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可以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提高幼儿的创新能力。例如,在学习《认识长方形》这一内容时,幼儿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依次播放长方形的顶点、面、棱,并演示面与棱移动的过程,帮助幼儿认识长方形各个部分的名称,掌握长方形相对面相等,相对面的棱长相等的规律。(六)提高幼儿教师综合素质。第一,多媒体技术是一种新的教育手段,其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是前卫的教学理念的一种直观的体现。幼儿教师以多媒体技术为媒介,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促使幼儿教师不断优化自己的教学观念,改进自己的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对幼儿教育有更为深刻的认识,提高了幼儿教师的综合素质。第二,幼儿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制作花名册、教学活动安排、幼儿档案等,提高了办公效率,促进了幼儿园管理的有序化。与传统的管理方式相比,多媒体技术大大提高了幼儿管理的有序性,加强了幼儿园、幼儿教师与幼儿家长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促使幼儿教师与家长关系的和谐。此外,幼儿教师通过多媒体将自己的授课活动记录下来,有利于幼儿教师及时发现和了解自己授课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从而加以改进。
多媒体技术在幼儿阅读教育、幼儿识字教育、幼儿语言教育、幼儿美术教育以及幼儿手工教育等各个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幼儿教师在应用多媒体技术开展幼儿教育的过程中应当注意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幼儿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技术开展幼儿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应当注意正确认识多媒体技术,把握“过犹不及”的原则,在明确多媒体技术优越性的同时,将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既不能坚持传统守旧的教学观念与教学手段,也不能完全摈弃传统教学手段,更不能搞,为了用多媒体技术而应用多媒体技术。第二,幼儿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技术开展幼儿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应当注意明确教师与幼儿在幼儿教育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坚持幼儿的主体地位的同时充分发挥自身在幼儿教育中的指导作用,把握幼儿教育的特点,克服重教轻学的问题,加强幼儿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提高幼儿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引导幼儿积极参与幼儿教育活动。第三,幼儿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技术开展幼儿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应当注意综合考虑幼儿教学内容、幼儿教学特点、幼儿教学目的以及幼儿教学课时等各种因素,合理设计与安排教学活动,突出幼儿教育的重难点,给幼儿提供一定的思维空间,图片与动画的设置要适量,不宜色彩过重,以免分散幼儿的注意力,也不能占用幼儿教师必要的讲解时间。
针对传统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手段存在的弊端,多媒体技术这一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有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多媒体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不仅可以充分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加强幼儿的情感体验,优化幼儿教学过程,而且可以提高幼儿教育教学效率,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提高幼儿教师的综合素质。因此,幼儿教师应当注意把握多媒体技术在幼儿教育应用中应当注意的问题,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这一新型现代化教育手段,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
[1]王彩云.论多媒体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运用策略[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6(3).
就当代现状来看,我国在文化传统等因素的影响下导致家庭幼儿教育活动的开展更为强调对幼儿静态知识的培养,而美国在家庭幼儿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即更为强调训练幼儿形成良好的动态知识应用能力,掌握知识应用技巧,创造知识应用思维。因而在此基础上,对中美家庭幼儿教育展开比较分析行为,有助于我国幼儿教育活动在开展过程中将美国教育思想贯穿于其中,从而加强幼儿的创造能力,培养其形成良好的知识应用技能,且就此提升整体教育质量。
美国在对0~6岁儿童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倡导“家庭、园所、社会”一体化教育模式的实施,即家庭在幼儿教育中承担着主要的教育职能,同时美国幼儿教育体系中明确规定,家庭在实施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应强化对游戏教育方法的应用,即由此引导幼儿在游戏体验过程挖掘自身潜力,继而形成良好的思想观念。此外,美国家庭幼儿教育亦倡导“教育从第一天起”,继而由此引导美国家庭在实施教育计划的过程中基于遵从“重视体验”教育原则的基础上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动手能力,最终将自身所掌握的生活常识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中,且就此增强自身探索意识。另外,美国家庭幼儿教育在内容规划过程中将社会性能力、审美趣味、人格化为教育重点,从而推动幼儿朝着健康的发向发展,并形成良好的心理观念,达到最佳的成长状态。
基于2011年11月河南郑州市、焦作市、开封市400名幼儿家长调查的基础上得知,家庭每月对幼儿教育投入的费用平均为187.5元,而农村家庭投入教育费用仅维持在80.3元左右。同时就“家庭幼儿教育是否存在压力?”的问卷调查中得知,有67%的家庭表示存在很大的压力。即从中可以看出,中国家庭幼儿教育活动在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着某些不足之处。此外,在中国家庭幼儿教育中着重倡导将运动教育、初步知识教育、日常生活教育作为重点教育内容,继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幼儿潜力的挖掘,但同时中国家庭幼儿教育中1岁即培养母语的家庭教育形式引发了幼儿成长压力,在此基础上,中国教育工作者在研究活动开展过程中应注重对幼儿家长做出正确的引导,即推动幼儿形成良好的成长状态。
对幼儿创造思维的培养是中美家庭幼儿教育中凸显出的主要差异,即经过大量的实践研究表明,个体的创造力应从小培养。同时美国教育者倡导幼儿家长在对幼儿创造思维进行培养的过程中应注重为其营造自由的成长空间,例如,引导幼儿加强对植物成长过程的认知及鱼群日常活动、饮食观察等,继而由此培养其在对日常生活现象进行观察的过程中即可散发自身想象力。此外,美国家庭教育更为倾向于引导幼儿参与到其中,如在幼儿环保意识培养过程中,家长即会带领幼儿到公园等公共场所拾塑料瓶、纸杯等等,由此增强其环保能力,达到良好的教育状态。而中国家庭幼儿教育中对幼儿创造思维的培养较为稳重,即引导幼儿基于家长制定教育计划的基础上促使幼儿形成良好的创造意识。
美国在家庭幼儿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明确规定出幼儿不允许做的事情为大声哄叫、推诿责任、责骂等等,且要求家长在对幼儿日常行为进行规范的过程中应注重保持良好的教育态度,并避免强迫问题的凸显,注重引导式教育形式的运用。而在中国家庭幼儿教育过程中更为注重观察幼儿将来的能力、水平,同时强调为幼儿营造一个安逸的生活空间,避免其在生活中遇到挫折影响到其成长状态。此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独生子女在成长过程中由于家庭教育问题的影响也促使幼儿逐渐形成心理疾病及自理能力较差等不健康的成长现象。因而在此基础上,我国家庭家幼儿教育活动在开展的过程中应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着眼于培养幼儿的独立能力,继而由此提升整体教育水平。
在美国课程教育中其将科学知识作为幼儿教育的主要手段,同时将幼儿智力的开发及求知欲的培养作为主要教育目标,并与幼儿家庭教育达成共识,继而由此引导幼儿在良好的成长环境中能拓展自身思维意识,达到良好的幼儿教育状态。此外,美国幼儿教育中强调了对演示、实验等教学方法的应用,例如,引导学生独立完成面包的制作过程等,继而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独立意识,并全身心的投入到课程学习氛围中。而中国课程教育活动在开展的过程中更为注重对科学知识的灌输,从而导致幼儿家庭教育活动在开展的过程中通过参照课程教育模式加强对幼儿计算能力等方面的训练,最终就此影响到了其知识学习的兴趣。为此,我国幼儿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必须强调对思想观念的转化,且更为注重对幼儿个性的培养。
综上可知,中美家庭幼儿教育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其主要体现在对幼儿课程教育的差异、对幼儿日常行为的规定、对幼儿创造思维的培养等几个层面,因而在此基础上为了推动幼儿朝着身心健康的方向发展,要求我国家庭幼儿教育活动在开展的过程中应突破传统教育模式的限制,为幼儿营造良好的个体发展空间,并引导其在良好的成长环境下能提高自身创造意识,继而达到良好的成长状态,形成规范的行为习惯。
[1]夏雪,徐溟溟.中美两国学前教育政府投入比较研究[J].外国教育研究,2012,11(03):3-10.
随着社会的进步,家长对孩子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每一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赢在起跑线上,所以在幼儿时期,加强幼儿对知识等有关内容的学习,以获得同龄孩子家长的赞美,这样的教育方式会给幼儿的成长带来一定的压力,不利于幼儿潜能的开发。
由于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大部分家庭中只生育一个孩子,所以家长将自己的期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所以在幼儿时期,家长安排幼儿进行各方面知识的学习,忽略了孩子的兴趣爱好,给幼儿的成长制造了压力。另外,家长的虚荣心过强,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同龄幼儿家长面前表现很好,得到他人的赞美,所以,会安排幼儿进行早期有关语文,数学的学习,甚至让孩子学习英语歌曲,这样的教育方式遏制了幼儿个性的塑造,不利于幼儿建立快乐健康的童年,使得幼儿的兴趣无法有效挖掘。
幼儿教师应具有爱心,耐心等专业品质,但目前由于多种原因,使得幼儿教师并非幼儿教师相关学校毕业,不具备专业素养,对于幼儿教育产生阻碍作用。在对幼儿日常的教育内容上过与小学化,带领幼儿学习较为复杂的知识,忽略了对幼儿天性的培养。应试教育为使得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对表现好的幼儿给予一定的奖励,这样的做法使幼儿产生一定的竞争意识,过早进入小学化。另一方面,幼儿园教师的带班一般是一位教师负责幼儿小班到大班的学习,在大班下学期,才可以进行小学化的教育,而这样的工作模式不利于大班教师教育模式的转化,往往在对小班幼儿进行教育时,产生小学化的现象。
国家在教育方面会对中学与大学投入大部分精力与财力,对于幼儿园的教育处于忽视状态,所以,幼儿教师会觉得在幼儿园的教学没有发展空间,放弃幼儿园的教学工作,转行或是继续学习。使得幼儿园的师资力量很薄弱。此外国家对幼儿园的教育关系到幼儿园的发展形式,在这样的趋势下,很多私立幼儿园应运而生,而幼儿园的教学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幼儿的学习成绩,所以,幼儿教师会对幼儿进行大量的学业训练,提高幼儿的知识量,加快幼儿教育小学化的进程,不利于幼儿全面发展。
家长在幼儿教育中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幼儿的可塑性较强,对于事物的认知能力还很薄弱,所以家长在教育幼儿进行相关知识学习时,幼儿只有听从。家长为了满足自身的虚荣心,为幼儿的日常生活增加了过多的学习时间,幼儿根据家长的安排,学习各方面的知识,提前进入小学化的学习模式。这样的教育方式使得幼儿缺乏玩耍的时间,而幼儿原本处于玩耍的年龄,在玩耍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幼儿的兴趣,开发幼儿智力,家长这样的做法与幼儿教育理念相悖。所以,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注意改变自身错误的观念,为幼儿营造一个快乐的童年。家长需要了解幼儿的教材,给予一定的学习指导,如,小班数学教学,会讲解到1-5的认识与加减法,家长在平日的教育中,渗透1-5的学习指导,带领幼儿认识1-5,并引导幼儿做1-5的加减法。这样的教育方式,可以鼓励幼儿接受此年龄段内可以接受的知识,更好的开发幼儿智力,促进幼儿对基础知识的了解与学习,减少幼儿的学习压力,给予幼儿更多的玩耍时间,培养幼儿天性,塑造健康人格,减缓幼儿教育小学化的进程。
由于国家对幼儿园的关注度不高,提供的扶持很少,所以,幼儿教师会选择专业或是进行小学教师晋升。这样的发展趋势不利于幼儿教师质量的提高,造成幼儿教师专业素养薄弱的局面,所以幼儿教学缺乏专业性。此外,由于我国应试教育的阻碍,使得幼儿在幼儿园时期,就进行大量超纲内容的的学习,而幼儿教师的薪资与教学质量有一定关系,所以幼儿教师会对幼儿进行大量内容练习,幼儿缺少玩耍的时间,自身的兴趣爱好不能很好的发挥,抑制学生潜能的开发。所以,教师在对幼儿进行只是内容的讲解时,注意课标要求,例如,在为幼儿讲解单韵母a时,本节课的安排就是讲解单韵母a,所以,教师可以运用各种教学技巧为幼儿讲解单韵母a的有关知识,并教导幼儿正确发音。减少对多余内容的讲解,给予幼儿充足的时间开发自己的潜能,幼儿在玩耍的过程中发现新事物,增强自身对新事物的认知,促进幼儿快乐健康成长,减少幼儿教育小学化。
幼儿的教育是幼儿进入学习阶段首先面对的学习内容,对于幼儿对世界的认知具有很大的帮助,所以,国家应制定合理的政策,鼓励专业的幼儿教师进行幼儿教育,提高对幼儿教师的福利与薪资,在课余时间,对幼儿教师进行专业培训,提高部分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另外,提高对幼儿园的扶持力度,将私立幼儿园公立化,减少幼儿园利用幼儿成绩进行竞争的情况,此外,安排资深教育专家对我国幼儿园的教育进行指导,改变幼儿园的教学模式,丰富幼儿园的教学结构,鼓励教师利用教学技术,开发幼儿智力,引导幼儿树立正确的人格。抑制幼儿教育小学化的进程。
合理的幼儿教育可以培养幼儿健康的人格,为幼儿营造一个快乐的童年,改变家长的观念,建立正确的教育方式,在此基础上,教师改变教学方式,促进幼儿智力开发,另外,国家制定合理政策,促进幼儿教育教学合理发展,减少幼儿教育小学化的进程。
幼儿教育的主体是3-6岁的幼儿,往前看,幼儿教育与婴儿教育衔接,往后看,幼儿教育与初等教育衔接。可以说,幼儿教育是早期教育的后半段或学前教育,是个人成长和发展中一个重要又特殊的阶段。这个阶段幼儿需要接受的教育不包括各种应试教育考查的内容,比如:汉字、拼音、英语和心算等课程,更有甚者将小学教材发放给幼儿园的孩子们,当作其上课内容,美其名曰: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其实,在这里笔者想说的是,一辈子都在和人比,那才是输在起跑线上。这样的教育手段会过早地让孩子产生厌学情绪,在之后的初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中打不下良好的心理建设。
1.扭曲的幼教理念,固化的办园观念。扭曲的幼教理念主要体现在家长和老师身上。有的老师急于求成,为了让学生不输在起跑线上,只重视应试教育,不重视素质教育,具体表现为:重外在表现,轻内在培养;重成绩,轻素质;重结果,轻过程。在老师自身的影响下,家长们也开始急功近利,放学回家检查作业,热衷于教孩子唐诗三百首、数学心算和手算等等应试教育的考查内容。除了扭曲的幼教理念,还有幼儿园方面固化的办园理念。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越来越少的幼儿园关心儿童的内在心理感受,反而以家长评价和社会风气评价来决定幼儿园的体系架构、办学形式和幼儿管理理念等基本管理方式,忽视了儿童的成长轨迹。有的幼儿园还以儿童掌握数学运算的速度、难度为儿童是否聪明的判断标准,这是教育水平的倒退与不成熟。
2.教学内容过载、课余学习过重。为了应付高考,很多家长准备从娃娃抓起,抱着“打好基础,提前准备”的理念,无形中掠夺了孩子本该轻松愉快的童年。随着家长和教师理念的转变,应试教育准备时间的前移和高考压力的下移,各个商家也看准商机,积极迎合大人们急于求成的心态,开办了一系列所谓的“幼升小”辅导班,内容涵盖五花八门:加减乘除,长单。